《临床预测模型的构建和验证(一)》——SEE讲坛第九期圆满结束
2017-08-1615142017年8月16日下午,由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(SKLRD)和广医一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(NCRCRD)共同组织的学术活动“SEE讲坛”(第九期)于广医附一院医技楼8楼会议室举行。本期讲坛邀请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部肿瘤科梁文华博士,作题为《临床预测模型的构建和验证(一)》的学术讲座。
出席讲坛活动的有临床科室医生、临床研究技术员、临床研究护士及药理机构研究人员,还有专门带团队来听课的外院专家,活动由附一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张冬莹医师主持。
临床研究中心张冬莹医师
出席讲坛的临床研究人员、技术员、护士等
梁文华博士围绕《临床预测模型的构建和验证》展开深入浅出,富有逻辑、形象且具体的演讲,从预测模型的意义、如何预测、预测依据、因素筛选、模型评价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刻剖析,并带来不小实际中遇到的小tips。下面分享给大家一小部分内容:
统计学 vs. 临床统计学:“临床(问题)高于统计(方法)”
对于临床问题而言,统计学是服务于临床研究的工具,不必拘泥于统计学的原理而束缚了临床研究的开展,统计方法之间也没有高低之分,用正确的统计学方法解决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即可。
“预测模型的作用?”
预测模型是通过已知来预测未知,而模型就是把已知的东西通过量化的归纳来预测未知的发生:总结规律→预测未来,成熟的模型便是预测的准确率高的工具,俗话说的“科学地算命”。另外,从研究发表的角度,预测模型成功率高,且可以‘借力’(已收集的数据库)。
预测依据:病例+相关因素
(1)收集病例,样本量越大越好,同一人群内,时空覆盖范围约广越好。
(2)收集相关因素
- 来自于临床观察、文献检索、额外检测
- 分布要均匀
- 并非越多越好(过拟合的问题)
出席讲坛人员对讲题和内容兴趣浓厚,抱着学习的态度,认真听讲并虚心请教,答疑环节积极提问,结合自身的临床研究工作中的疑点、难点请教讲者,并得到满意的解惑答案。
现场正式邀请梁文华博士担任SEE讲坛讲师团队成员之一。
颁发聘书
SEE讲坛第九期《临床预测模型的构建和验证(一)》在观众余兴未尽且热烈的掌声中心结束。
主讲人介绍:

梁文华,医学博士,副研究员,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部肿瘤科,肿瘤科主任助理,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秘书长,J Thoracic Dis及Ann Transl Med杂志编委。毕业于临床医学八年制本博连读,2014届优秀毕业生。主要从事肺癌的内科治疗工作,以及癌症领域的临床及转化研究。2012年进入肿瘤研究领域至今已发表SCI论文70余篇,其中第一/通讯作者30篇,包括:J Clin Oncol (IF=24,第一作者两篇), Chest, Ann Oncol等杂志。多次于ASCO,ESMO,WCLC等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作大会发言或壁报展示。担任Lung Cancer等多本SCI杂志审稿人。